学校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校战略,以培育新时代“两邓一张”式领军人物为重点,以“高精尖新缺”为导向,精准引才、精心育才、精诚用才。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评价改革,夯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,激发教师活力,汇聚育人合力,加快建设一流师资队伍,以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引领一流人才培养,助力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,为学校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、自主学习力、实践创新力、全球胜任力的时代英才提供关键支撑。

聚焦“高精尖新缺”,全力引育卓越师资队伍
秉承“精准引、精心育、精诚用”,坚持引育并举,以育为主。2021年召开全校人才工作会议,研讨谋划构建新时期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新格局。健全引才育才目标责任体系,实施人才队伍建设“一院(部)一案”,明确各单位人才引育的目标任务。优化引才程序,提升人才引进评价标准与精准程度。统筹校内资源,赋予支持人选人、财、物支配权,全方位支持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才,培育新时代“两邓一张”式领军人物。每年举办南湖国际青年科学家论坛,开设海外分论坛,创建国际引才交流新平台。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701人,其中教授559人,高级职称教师占比84.3%,博士学位教师占比86.17%。现有中国科学院、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,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,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人,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,国家人才占比约10%,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,国家级教学团队7个,中国政府友谊奖2人,入选“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”1个。配强辅导员和教学秘书队伍,近5年招聘引进辅导员、教学秘书74人,形成了队伍育人合力。

聚焦评价改革,引导全员全体落实育人职责
秉持“育人为本,崇尚学术”的办学理念,深化教育综合改革,实施二级单位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,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学校各单位工作和评价教职工工作的根本标准。优化综合奖励、职称评审和聘期考核等制度,强化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,引导和激励教师“为中华复兴而育人”,坚守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。
坚持绩效考核和综合奖励首奖教学业绩。自2020年开始,学校实施二级单位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,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考核指标体系中的关键指标。学校年终奖励性绩效突出教学,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绩效发放向课堂教学工作任务重、教学工作量大、学生规模大的教学单位倾斜,教育教学绩效占年终奖励性绩效总额的60%以上。修订学校综合奖励办法,突出奖励教师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效,扩大奖励范围,提升奖励标准。对教职员工在专业建设、课程建设、教材建设、教学竞赛、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等人才培养成效进行奖励,近5年人才培养相关奖励项目累计占学校各类表彰类项目50%。构建“狮山硕彦”教学激励人才计划,鼓励教师积极投入本科教学、潜心教书育人,累计202人次教师入选教学人才岗位。
坚持职称评聘首评教学质量。2022年建立和完善了教学型、教学科研型、科研型和社会服务推广型教师职称分类评价制度。针对长期开设公共基础课、通识类课程、本专业基础课教师,设立教学型岗位,职称评审单列标准及指标。对专任教师系列职称申报人员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考核前置评价。申报教授、副教授职务,在任现职期间独立主讲至少一门本科生课程,年均课堂教学不少于96学时,并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提出具体要求。

坚持聘期考核和岗位聘用首列教学指标。教师聘期考核和岗位聘用将课堂教学、教研教改、指导学生科技创新与毕业论文、教学竞赛获奖等作为重要考核指标。对人才培养等履职不到位的实行高职低聘,做到能进能出、能上能下。2024年学校在新一轮岗位聘用中明确,教授聘期内每学期应主讲一门本科生课程。
聚焦职业发展,提升教师育人能力
聚焦学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发展目标,构建面向全体教师、聚焦职业发展的教师发展支持体系,实施名师工作室培育计划、教师互聘等骨干教师支持计划,每年组织校内教职工岗前培训、跨学科交流。组织实施双导师计划、实验技术队伍海外研修计划、卓越工程师工作室建设和青年骨干国际培养计划,支持青年教师赴世界一流大学、师从一流名师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研修。开设硕彦讲坛、狮山人才成长论坛,请“大先生”来培养大先生、“战略科学家”来培养战略科学家、“好老师”来培养好老师。2019年以来,累计130余名教师出国研修,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比例从80%提升至86%,具有海外研学经历比例从55%提升至66%。立项支持20个教学名师工作室和卓越工程师工作室。200余名教职工参加各类业务学习和专项培训,多措并举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、职业胜任力和国际视野。
